为积极响应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号召,2024年10月25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梦CTF社团走出课堂,踏上了为期3天的东营调试三角洲设备的社会实践之旅。社团成员们不仅亲赴现场,还对项目组自主研发的环境监测设备进行了精细的调试和严格的检测,确保设备在监测土壤、气象、水质等关键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保护区的实地工作中,刘希昱老师带领创梦CTF社团成员师新旭、石永瑞、郭洪章、曹伟,对自主研发的三角洲环境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在他们的努力下,三角洲设备高效运转,为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师新旭、石永瑞负责土壤设备的传感器参数调整,确保能够精确地采集到土壤的理化特性。通过实地测试,设备成功收集了土壤的盐分、重金属含量、颗粒分布等重要数据,为保护区的土壤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郭洪章、曹伟负责对气象监测设备进行细致的校准。在保护区的不同地点,他们分别安装了自主研发的气象站,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和保护区的气候特征至关重要,也为后续的生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在水质监测方面,创梦CTF社团的成员们展示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使用自主研发的水质检测仪器,对保护区内的河流和湿地进行了水质采样和分析。通过检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营养盐水平等指标,社团成员们为保护区的净水安全和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几天的紧张工作,创梦CTF社团圆满完成了设备测试和数据监测任务。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创梦CTF社团自主研发设备的一次实战检验,也是对社团成员们创新能力的一次锻炼。设备在实地监测中的稳定表现,得到了保护区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高度评价。他们表示,这些设备的运用将极大提升保护区的环境监测能力,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梦CTF社团以“学-训-创-用”为主线,以赛促创、以赛促学,不断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并鼓励社团成员继续探索科技创新,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
本次自然保护区之行使得社团成员们深受鼓舞,立志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CTF社团;初审人:王运波;复审人:赵丛楠;终审人:许武强)